就在刚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1标段工程现场,50余方混凝土在有条不紊的振捣中均匀地浇筑,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首段综合管廊在北京建工建设者的努力下提前3天率先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实现“封仓”。
作为未来城市的“主动脉”,地下综合管廊将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能源综合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政通西路、运河东大街等10条道路下的综合管廊,可以容纳电力、光纤网络、给水、燃气等8大类18条管线。
北京建工总承包部负责综合管廊1标段施工,标段主线毗邻行政办公区A2、B3、B4工程,采用深基槽、明开挖方式施工,基坑包括土钉墙、桩撑、桩锚3种支护形式,涵盖单层三仓、四仓、五仓、三层三仓4种结构形式。
在施工过程中,北京建工的项目团队通过BIM技术的全面深化应用,实现了工程所有关键节点3D模型全覆盖,一改传统施工过程中“先看图后脑补”的方式,凭借更加直观的模拟,更加高效的施工方案排布和更加“图文并茂”的交底极大降低了材料的浪费和损耗,攻克了一项项施工难题。
其中一项难题,便是在施工位置发现了一处唐代墓葬。在城市副中心先期的文物勘察过程中,唐成宗开成二年(837年)的幽州潞县县丞艾演的墓葬被发现,正好位于北京建工施工的综合管廊工程1标段第3、第4流水段位置,直接影响工程的土方开挖和施工推进。
面对难题,北京建工的项目团队一方面协同文物保护部门做好施工现场,尤其是考古区域的管理,确保现场秩序。另一方面着手寻找推进施工进展的解决方案,用超前思维对接工程建设领域最前沿的科技成果BIM技术,通过BIM的模拟和应用,为第3、第4流水段的施工预制各种方案,提前规划、有序衔接现有施工流水段和文物所在以及尚未开挖的流水段。在管廊结构施工接近尾声之时,项目团队在前沿科技的助力下,完成了唐代墓葬全部异地搬迁。
今夏北京的罕见高温酷暑袭来,项目团队的每一名建设者坚守岗位,以最优的标准和更快的进度不断加速着各流水段赶超的脚步,最终,在北京建工建设者的努力下,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在7月28日上午圆满完成,比计划封仓时间提前3天。下一步,工程将转入管廊内部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阶段。